2024北京车展前瞻|电动化转型窗口期收窄,外资车企大举反攻
04/26 07:00
第一财经
1775
0
北京车展开幕前,大众、宝马、奥迪、丰田、日产等外资车企释放了大举进军新能源汽车的信号。虽然电动化是近年来车展的主题,但此前的外资品牌大多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令外资车企不得不重新审视新能源汽车战略,尤其是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战略。
过去数年间,中国10家销量超过100万辆的车企中,合资公司一度占到其中7席。但就在合资品牌沉浸在中国巨大的市场红利中时,中国市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汽车动能加速从燃油车切换至新能源汽车,这个变化趋势远快于全球其他市场。
盖斯特汽车战略咨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 2023全年,中国车企在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上占据了85.8%的份额。相比之下,外资车企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上的份额合计只有14.2%,其中特斯拉独占了7.9%,其余所有外资车企加起来仅为6.3%,较2022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尽管不少传统外资车企也在加快投放新能源车型,但目前仅有大众ID.3一款纯电车型实现了月销过万辆,其他多数产品并未在中国市场掀起太多波澜,销量普遍不及预期。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2023年财报投资人沟通会上表示,当前新能源行业已进入淘汰赛阶段,而2024~2026年将成为规模、成本和技术的决战时期。他认为,中国车企新能源产品的快速推出将逐渐蚕食合资品牌在市场中的份额,预计未来3~5年,合资品牌的份额将从目前的40%下降至10%,而中国品牌将有30%的增长空间。
与中国车企相比,近年来合资公司燃油车产品停滞不前,内饰的质感不再高级,性能、质量和油耗的优势也被中国车企赶超。头部的中国车企已经拉开架势,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双线作战,并且把新能源车的技术与设计方案反哺到燃油车,这进一步扩大了两个阵营产品竞争力的差距。
面临市场快速变化,外资车企加大了在电动化领域的投资力度。一周前,大众汽车集团宣布拟投资25亿欧元,进一步拓展位于合肥的生产及创新中心,以强化本土研发。同时,大众汽车集团将在合肥生产两款与小鹏汽车共同开发的大众汽车品牌车型,其中首款车型为中型SUV,计划于2026年投产。按照最新规划,至2030年,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品牌将在中国市场提供超过30款纯电动车型。
随后,伴随着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宝马、奔驰等德系车企重申了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投资,尤其是在电动化领域的坚定举措。
本田近期推出了一个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全新电动车品牌,日产则计划未来三年推出16款电动车,将下一代电动汽车的成本降低30%,希望到2030年让电动汽车和内燃机车型的成本持平。
官方数据显示,本届北京车展覆盖117个全球首发车型及41个概念车型,参展的新能源车型达到278个。新能源车型仍是本届车展的主力军。
从目前跨国车企释放的信息来看,北京车展上,大众安徽首款产品“ID.UNYX与众”将在北京车展上首次亮相,这是一款A级纯电轿跑SUV,也是大众汽车的金标系列产品,定位与ID不同。BMW新世代X概念车、新BMW i4、M4首发,MINI纯电动跨界车型MINI ACEMAN以及BMW iX5氢燃料电池车也将首发亮相。基于PPE平台打造的奥迪Q6 e-tron将在北京车展上进行全球首发,该平台由奥迪与保时捷联合开发。梅赛德斯-奔驰推出的纯电G级越野车也将在全球迎来首发。
盖斯特汽车战略咨询报告显示,目前一线中国车企的品牌力已逐渐超越了二线外资车企,并对一线外资车企构成了有力的挑战。更重要的是,中国消费者的认知也发生了重大改变,那种盲目崇拜外资品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一方面,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车企的产品质量早已今非昔比,为品牌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另一方面,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以及服务运营体系的创新优势,逐渐成为中国品牌的特色标签,让外资品牌相形失色。传统外资车企即跨国车企巨头们在面对变革时,普遍决心不足、投入不够、行动迟缓,以至于在“新汽车”这一新赛道上的产品竞争力逐渐落后。
而关于电动化,不同车企的战略也有所不同。奔驰高管曾表示要放缓电动化战略,丰田的掌门人也曾炮轰纯电动技术路线。
不过,随着豪华车市场被造车新势力抢走部分份额,主流合资品牌市场份额不断下探。外资、合资车企开始求变。虽然考虑到全球市场,多数外资企业采用油电并行的战略。但在中国市场上,外资车企开始推出新电动车平台上的产品,同时强化了本土化开发。
比如,增强在华研发权重,应对新能源汽车转型已成为多家海外车企的共识。同时也在通过与中国公司加强合作、深化中国本地化研发来提高智能电动车领域的竞争力。而跨国车企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模式还包括购买生产平台、共同研发产品、采购零部件等,借此学习如何带领整个供应链实现电动化。比如,大众与小鹏、奥迪和上汽、丰田和比亚迪等合作共同开发电动车。
中金公司发布的一份研报显示,合资车企在燃油车领域建立的技术壁垒逐步被削弱,在电动车领域的技术能力、产品力和品牌认知尚未形成,电动化转型的最佳窗口期日渐收窄。未来中国合资车企面临三条出路,一是坚定转型、本土化;二是像大众汽车一样与中国车企合作,补足短板;三则是退出中国市场。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