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设备“交心”的人
■付里检查活塞环装配质量
■付里(右)与徒弟现场讨论设备调试情况 记者 龙霏/摄
■付里(右)与同事讨论技术要点 记者 龙霏/摄
■记者 龙霏 通讯员 杨柳
“全球制造业正从自动化向智能化方向迈进。跟上技术发展趋势,不惧困难和挑战,敬业、专业,勇于追求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这是付里对“劳模精神”的认识,也是他的追求。
付里是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装配一科保全系长,也是东风公司青年(杰出)岗位能手、东风公司2021年度劳动模范。每天到现场与设备“交心”,使他对负责的每一台设备原理了如指掌;坚持主动创新,使他拥有多项与制造工艺相关的发明专利。
“要具备主动创新的意识,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
生产线自动化升级、新机型导入、数字化建设,这些都是付里的工作重点。他认为,只有持续进行自主创新,企业才会有核心竞争力。
“活塞环装配及检测自动化”是付里负责的重要项目之一。因为活塞环本身为薄片弹性零件,极易变形,同时装配工艺对安装顺序和方向都有着严格要求,国内针对发动机活塞环油环组合环的装配均采用手工装配及检测。
“在活塞环装配自动化技术上,难点有两个,一个是活塞自动抓取如何适配柔性化生产,第二个是活塞环油环装配中如何保障质量。”付里让记者试着手工安装活塞环油环,油环是组合环,由三个环组成,且依靠弹力紧贴在气缸壁上,稍不注意,就造成环口重合、活塞在缸体里面卡死。
为杜绝品质风险,付里带领团队,走访活塞零部件厂家、自动化产品供应商及行业专家,了解他们对活塞环装配自动化技术的的思考,并从技术角度对自动化设备的每一道工序、动作进行调查、汇总,然后形成思路开始设计。经过几个月马不停蹄的调研、3D模拟和不同机型活塞环的反复试验,付里带领团队设计出了适应不同机型活塞环的自动化装配设备。
自动装配技术研发成功后,如何为检测设备装上“火眼金睛”成了付里琢磨的重点。他和伙伴们结合不同机型活塞环的尺寸,通过分析装配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合格情况,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试验验证,终于成功开发出模仿人工检测的“机械推片”方式。
“你可以把‘机械推片’理解为作业员的手指,活塞环装好后‘手指’从不同角度轻轻推动,如果装配不到位,至少有一个角度的‘手指’会被卡住。这样,我们就实现了活塞环装配质量的自动检测。”付里一边解说技术要点,一边用手指比划。
为进一步实现活塞环安装的百分百自动化,付里带领团队继续攻关,在活塞上料方面,在现有3D视觉技术无法满足精度要求的情况下,开发出活塞上料精度机械补偿机构,达成活塞环的自动上料,此举不仅实现了活塞环装配及检测的完全自动化,更使得活塞环安装流出不良率为零。
该设备在东风本田的导入,填补了国内活塞环装配及检测领域的自动化空白,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由于该项发明在东风制造效率提升活动中成效显著,还被评为2021年度东风公司制造效率提升二等奖。
“自主创新才是核心竞争力。只有具备主动创新的意识,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付里说。
通过不断创新,在自动化设备的导入过程中,三年来,付里建立了7项设备模块化设计标准,带领团队实现了18项新型技术的应用,完成了36台自动化设备的导入。
“把每一步都做对,效率自然就提升了”
2021年,随着汽车市场逐渐回暖,保障生产线稳定高效运行成为企业的重要课题。
当年6月,为给新导入的自动化设备预留生产线空间,东风本田对发动机装配一科的生产线工艺进行了调整,将7台设备和一条26米的生产线进行30米距离的迁移,并要求在6天内完成。
“正常情况下,这种规模的生产线调整,至少需要20多天,我们可以利用‘五一’、高温假、国庆假期分阶段完成。但由于市场需要,只给了我们6天时间。”付里说。
时间异常紧张,任务必须完成。付里立刻着手分解任务,根据指标确定各个节点,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
为保证高效执行,付里和团队成员以小时为单位,明确任务节点。全体人员加班加点对一台台设备进行拆分、搬运。作为团队负责人,付里以身作则,坚持每天第一个来到车间,跟踪每一道工序,保证各个节点按时达成。
把准备工作做足,是付里确保项目按节点达成的重要秘诀。“一条生产线是由各个设备组成,而这些设备又有很多信号线,可以按功能对这些信号线进行整合,优化接线及通讯方式。”付里说,“事前把准备工作做足以后,不同功能之间只需要几根通讯线,避免花大量时间把信号线一条一条接回去。”
减少通讯线,却不影响设备运行,这份自信来自于付里对车间每一台设备原理的“了如指掌”。
从事设备保全多年,付里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无论一天工作再忙再累,也一定要抽出时间去生产现场“琢磨”设备。
“准备工作做足之后,还要注意风险防控。”付里以搬运设备的叉车为例,“有些设备大叉车搬运不了,我们还有多个备选方案,随时可以匹配最佳转运方案。做事情,把每一步都做对,效率自然就提升了。”
经过努力,付里和伙伴们用6天时间顺利完成任务。迁移后的生产线运行后,没有出现一次故障问题,确保了量产设备的稳定。
“这次生产线的调整得到了一线员工的肯定,说我们帮他们解决了大难题。”付里笑了笑,很快又严肃起来,“设备稳定,才有安全,才有品质,确保量产设备安定,提升生产效率,我们全力以赴。”
“不要怕犯错,你去推进,我来收尾”
“勤思考,有多元化的思维习惯,有总结复盘能力。”成为设备领域技术人才,付里觉得这些是最基本的素质。
设备领域技术人才培育一直是发动机装配一科的重点,为让员工得到更多历练,付里积极组织开展“导师带徒”。
“导师带徒”开展后,付里坚持让新人去一线,在项目中成长。他鼓励新人大胆去干,积极尝试,“你去推进,我来收尾”,这样的方式既帮助新人快速成长,也避免了新人犯错带来的风险。
“新人犯错可能会对生产线甚至对科室造成一定损失,但只要这个损失在可接受范围内,就应该让他大胆去想、去尝试,新人的一些想法也可能给我们带来‘大惊喜’。”提及自己的徒弟们,付里自豪满满,“他们的总结复盘能力都挺强的,犯过一次的错误绝不会再犯第二次,成长速度很快。”
90后设备担当黄飞虎是付里的徒弟,与付里一起负责车间的自动化项目导入。在自动化项目策划、实施、调试、验收的流程中,他的能力迅速提升。“付师傅特别细致,我写的设备仕样书他逐字逐句指导;风险点,他带着我们去生产现场一一识别。”
付里的“细致”是发动机装配一科公认的——自动化设备导入项目中,从设备导入方案到实施工具,从确认施工图纸到核实现场实际尺寸,付里必定反复查验。
“也是希望在反复查验的过程中,引导新人们去思考。”付里说,“如果新人负责一个项目,我会事先问他打算怎么做,本来计划3小时却做了5小时,我就会问为什么。”
三年来,付里主导编写了发动机装配设备维修手册,涉及主要设备40多台;制定了设备通用技术标准200多项,专用设备技术标准26项。为提高员工动手能力,付里主导建立了保全技能实训基地,基地涵盖5个主要设备知识领域,合计开发实践培训课程18项。
“实现自动化向智能化迈进,依靠的就是人才。”付里说,“人才培养这方面的工作,我还要继续加强,要带着大家一起做好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