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放缓电动汽车转型,中国被忽悠了吗?
去年春天,日产汽车的一群高管聚集在位于日本横滨的公司总部,盯着一张世界地图。
这幅地图将全球划分为四种颜色:红色代表禁止进口中国产汽车的国家;黄色代表将来有可能禁止的国家;灰色代表未来可能会施加一些限制的国家;绿色代表没有限制或此类可能性的国家。高管们发现,大约六成国家属于绿色或灰色组,而剩余四成属于红色或黄色组。
近些年,国际舆论谈到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都会特别提到中国,《华尔街日报》日前的一篇报道甚至称“电动汽车催生全球行业两大阵营:中国造和非中国造。”
就电动汽车而论,中国和全球其他地区确实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景象。
中国这边,电动汽车的竞争已经白热化。日前,中国科技企业小米的首款电动汽车SU 7亮相。中国多家电动汽车厂家随即宣布降价,应对小米新车的冲击。此时,上一波由比亚迪率先打响的价格战硝烟还未散尽。
小米汽车。新华社照片
相比中国全力向电动化冲击,西方同行却有些迟疑。就在小米推出新车前一个月,美国苹果公司宣布取消推进了近10年的造车项目。前后脚,奔驰宣布放弃2030年100%销售电动车的计划。3月20日,美国政府宣布将美国电动汽车的采用率目标从2032年的67%大幅下调至35%。还有报道称,欧盟在考虑延迟2035年全欧盟禁售燃油车的政策。
欧美放缓电动汽车转型步伐,有人猜测中国是不是被西方忽悠了,电动化是不是西方设的陷阱?
其实,从燃油汽车转向电动汽车,这个大方向中西皆同,并不存在路线之争,不同的只是实现方式和节奏。中国之快和欧美之慢,都是各自环境使然,很难简单用好坏对错去评判。细看美国最近大幅下调电动汽车采用率目标,实是市场、政治等多方力量纠缠的结果,而非电动汽车转型本身不值得追求。
首先是市场。欧美市场的电动汽车销售正在失速。尽管去年美国电动汽车的销量达到创纪录的120万辆,但涨幅比前几年已有所下降。例如大受美国消费者欢迎的电动皮卡福特F—150 Lightning,一度有20万人等待购买,但去年的销量仅为2.4万辆,远远低于福特预计的15万辆。
销量不振背后是电动汽车相对高昂的价格。第一波尝试电动汽车的消费者多为东西两岸富裕人群,更愿意为新事物付出溢价。在他们之后,当普通中产阶级选车时,就不得不考虑价格因素。走进正在举行的纽约国际车展,查一查参展电动汽车建议售价,可以发现大多在4万美元以上,而在传统燃油车和混动汽车车型中更为容易找到3万美元以下的车型。
充电设施不足也是制约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重要因素。尽管美国充电桩规模正在扩大,从2019年的约8.7万个增加到去年的17.2万个,几乎翻了一番,但分析师预计,到 2030年,全美将需要200多万个充电桩。
价格高、充电设施少,这些现象表明美国市场上传统车企转型较慢。一方面,通用、福特等汽车巨头均有上百年燃油汽车研发历程,一时间很难整体转向电动汽车,过去的积淀成了现在的包袱;另一方面,这些传统车企在欧美市场上仍占据主导地位,仍然能依赖燃油汽车盈利,对它们来说,小步退出燃油车市场更符合经济利益。
除了市场原因,美国放慢电动汽车转型另一重要因素是政治。2024年是美国大选年,而汽车行业对选情颇有影响力。
去年春天,当美国环保署提出新的尾气排放限制后,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主席肖恩·费恩公开表示,由于“对电动汽车转型的担忧”,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将不再支持拜登竞选连任。
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一直对电动汽车持谨慎态度,因为组装电动汽车所需的工人较少,而且许多电动汽车工厂都建在工会较少的州。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向拜登政府施压,要求放宽合规时间表,以便“逐步提高严格程度,并在更长的时间内完成”。
美国车企工人罢工。新华社照片
拜登政府最终向工会妥协。今年1月初,修订后的汽车尾气排放规则出台,规定了更长的时间框架。几周后,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宣布支持拜登连任。
3月,拜登政府再次为选票而妥协,将美国电动汽车普及率的目标从2032年的67%大幅下调至35%。美国环保署署长迈克尔·里根还强调,政府“绝对没有强制要求”推广电动汽车。
路透社评论说,这是底特律的胜利,最终规则的改变反映了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汽车制造商和汽车经销商的游说能力。
在中国,汽车行业面临完全不同的形势。燃油汽车时代,国外汽车巨头形成了完善的技术和销售体系,中国企业始终处于学习、跟随状态。电动汽车转型让中外同行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在你死我活的竞争中,中国车企创新不断,连国外老牌车企也不得不承认,在电动汽车领域,西方落后了。一个例证是,比亚迪的新车型在欧洲、日本频频被拆解研究,就像过去中国车企拆解特斯拉一样。斯特兰蒂斯、大众等欧美巨头则主动拥抱中国科技,与中国造车新势力反向合资。
由于成本、技术优势,在中国这个汽车普及率原本不高的新兴市场,电动汽车更加容易渗透。去年,全球销售的新能源车(包括纯电和混动)中,中国独占六成以上。
中国汽车逐渐走向海外。李茂军 陈锋摄
中国电动汽车企业面临的问题不同于欧美成熟市场——在那里,人们对新事物接受度低,对电动化需要缓慢调适。中国市场的独特问题在于车企过多,力量分散,在过度竞争下持续亏损。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在未来几年里,中国车企将被大量淘汰,销量集中到存活下来的几家大企业手中。电动汽车规模化生产将进一步降低成本,让企业实现盈利。这也是特斯拉创立以来走过的路。如何活下来,并尽快做大,这是中国电动汽车企业面对的挑战。
至于欧美放缓电动汽车转型步伐,带给中国车企的也许不是陷阱,而是良机。
本文作者:宰飞 吴丹璐
题图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