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零部件厂商系统化挖掘中国电动车市场
随着汽车产业的变革,曾经站在整车厂背后的外资零部件厂商抓住电动化机遇,正通过系统化整合研发资源,在中国车市寻找新的机会。
电动化愈加复杂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强认为,虽然新能源汽车补贴逐步退坡,但电动汽车市场仍在扩大,低端电动汽车的市场正在被逐步压缩,电动汽车只能够在新功能上下更多功夫,而这些新功能并不是能依赖于一个企业自身的力量能够完成。
在刚结束的上海车展,零部件企业的参展规模却略有扩大;多家外资零部件企业参展,并对先进的电动化技术进行系统化整合。法系零部件厂商巨头法雷奥(Valeo)着重于展示不同出行需求下的电气化解决方案,并主要展现通过技术积淀,使电动化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为此首次亮相了由法雷奥自主开发的48V低压纯电动城市原型车,该款原型车作为一款两座电动汽车,可以匹配所有电源插座进行充电,并相较竞品将减少20%的运营成本。
法雷奥还首次展出与中国企业Xcharge联合开发的可逆充电器,这种充电器可以实现汽车和电网之间电力的双向连接及流动,在电价较低的时候充电,并可以在电价较高的时期重新向电网发送电力。而这也是法雷奥首次和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合作,开发电动汽车的配套设施。
另一家零部件厂商采埃孚(ZF)在本次车展上展示一款 “Vision Zero Vehicle”电驱动样车,这款电驱动样车集合了mSTARS电驱动系统、自主驾驶,以及采用采埃孚自主开发的控制、雷达、传感器及辅助安全系统所集成的安全系统等不同领域及模块,并进行整合,使汽车自身发挥系统化的优势,从多个层面改善汽车汽车驾驶体验,可以在保证成本及性能的前提下,为整车厂推出新功能提供更多选择。
作为电动汽车“三电”技术的核心领域,动力电池的稳定系数及安全性,是决定电动汽车整体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首次参加上海车展的韩系动力电池企业SK Innovation(下称“SKI”) 则重点展示能够在动力电池、电机集成系统,尤其是本次SKI重点展出的LiBS(Lithium-Ion Battery Separator)及FCW( FlexibleCover Window)等重量较轻,且具有稳定性能的新材料,可以应用在包括动力电池、集成系统及未来汽车等多个领域进行使用。
以系统化弥补劣势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4万辆和29.89万辆,比上一年同期增加102.7%和109.7%。对于外资零部件厂来讲,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是具有魅力且有高度增值潜力的市场,但同时中国市场也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法雷奥中国总裁马法龙(Fran?ois Marion)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谈到,中国市场与其他国家的市场具有在需求层面的不同,例如在中国市场的电力需求不均衡及阶梯电价,如果不在中国市场根植则很难了解,因此为了能够在中国市场取得成绩,必须依赖于本土化的团队及合作伙伴,并发挥系统性效应。
一位韩资零部件企业的研发人士也举例道,相比于美国及欧洲市场,中国的市场更加专注于自主驾驶、电驱动、清洁能源车辆的发展,而在美国可能更重视的是比如说V8,还有12缸的车辆。因此外资零部件企业虽然拥有着技术的先发优势,但很难抓住中国消费者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
随着电动汽车逐步进入转折期,车型同质化较为严重,消费者对于功能的需求也在进一步提高,这在客观上也为外资零部件厂商进入中国赋予机会。
采埃孚则希望凭借和本土整车厂及合作伙伴形成系统化的运作模式,以能够尽快得到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采埃孚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沃夫翰宁·施艾德则认为, 采埃孚预计两三年后将有过半的零部件从本地合作伙伴处获得,这将进一步降低其成本,被更多消费者接受,并协助自主整车厂客户能够完成技术的升级为目标,在此背后应当在基于国产化的基础上,实施管理和研发的本土化。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日韩三国在现有销售的汽车电池方面性能差异并不是很大,尤其是在动力电池及电机系统层面,由于日韩企业在规模化及生产一体化方面所下的功夫,导致在研发同样的产品时,其质量的可控程度及稳定性指标加分,且对于成本的控制力度较强。
张强举例道,汽车作为对于整体性设计要求很高的产品,两个看似毫无关系的功能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国内零部件企业普遍还在考虑单独产品的时候,外资企业凭借其多年的技术积淀及先发优势,将在欧洲成功运作的整车厂合资企业的模式带入中国,并在整车厂客户周边设厂,在降低运输成本的通知,有效保证和整车厂客户的一体化沟通和合作,尤其是这些工厂与整车厂一道,成为与汽车企业的“命运共同体”,在目标高度一致的背景下,将成为车企产生自我变革,且不惧风险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