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关注

新能源汽车让创新与梦想同行

2022/01/04 09:00
国家能源网
2225   0

本报新能源汽车何时驶入快车道系列报道自刊发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从我们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各国都面临着能源供给问题,特别是面对气候变化和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促使传统汽车产业转型的“倒逼”机制正在形成。我们看到,在经历过前两次失败之后,本次的电动车“运动”不再是某一汽车企业或者某一国家的单方面行动,而已成为全球共同的追求,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起步不晚 发展不慢 问题不少

事实上,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上,我国比发达国家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因为当前发达国家汽车保有量已基本趋于稳定,而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刚刚超过1亿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增长,这就意味着未来我国因汽车增多而带来的能源、环境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剧。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正因此,我国政府把新能源汽车列入了未来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能源汽车让创新与梦想同行

“起步不晚,发展不慢”。客观地讲,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研发应用示范上所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先后启动了“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等,累计投入科技经费约20亿元,建立起“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目前已有593个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进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25个试点示范城市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超过2万辆,初步建成示范运行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与此同时,标准法规与产品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先后颁布相关标准60余项。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发展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发展的潜力还未充分发挥,各项政策措施尚需根据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强化和细化,部分试点城市鼓励性环境和配套基础设施不理想。二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不明确,研发投入不足。三是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合作关系尚未建立,新能源汽车尚处于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初级阶段。四是新能源汽车,特别是乘用车产品的开发相对滞后,全新设计开发的整车产品较少,尤其是满足私人用户的车型不多,“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新能源汽车让创新与梦想同行

加快创新 掌握标准 拓展市场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围绕规划目标,我们惟有加快创新步伐,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创新。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固然离不开传统汽车产业的支撑,其技术路线多样,商业模式也不成熟,形成主流的技术路线和产品需要经过市场的长期筛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对研究能力和投入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其培育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在产业发展中树立创新思维,不仅注重基础研发和技术转化,还非常注重消费市场的培育和引导。

其次,要在核心技术上创新。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突破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前提和基础,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建设是关键,特别是对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由于我们在汽车领域技术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更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最大限度地整合研发资源,创新研发模式,提高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要在标准制定上创新。尽管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标准化研究和制定方面已有很好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不足。当前,除了尽快统一相关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避免国家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重复、浪费,保障新能源汽车应用与普及外,还必须加强相关技术标准的自主研究和试验验证工作,我国要想走在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前列,就必须要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水平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世界各国和各大汽车制造商,都试图通过确立自己的技术标准垄断地位,来主导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第四,要在商业模式上创新。当前我国电动汽车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三类:分别是车电销售加上自充网络的模式,整车租赁模式,以及裸车销售、电池租赁、充换交融模式。事实上,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在整车制造、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务等领域形成新的产业链,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与合作水平不仅有了新的提高,而且正在开始向新的商业及商业模式发展。

第五,要在体制机制上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效的组织机制保障,然而由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缺乏顶层设计,各部门职能重叠和相互掣肘,政府管理中计划经济思维的根深蒂固,至今尚未真正形成一个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规划实现及战略目标体系完成的国家级组织平台。

借鉴国外 正视差距 坚定信心

反观国外,德国早于2010年3月就创立了国家电动移动平台(NPE),该平台由7个工作小组组成,从原材料供应、电池技术、充电基础设施与充电时间的整合、标准化与认证,甚至确保卓越的学术性和研究以及职业发展的教育和资质工作都提供了非常有效的组织保障。因此,如何在原材料供应、研发、生产、市场销售以及产业化推进过程中,为上游和下游的关键资源点提供有力保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这就需要先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是个案,但带有普遍性,这样的发展状况应该引发我们对于改革政府宏观管理体制的深层思考。

创新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传统汽车如此,新能源汽车亦然。我们应该看到,不管是“50万辆”,还是“500万辆”,都是一个量的概念。没有一定量的支撑,新能源汽车很难实现产业化,但是倘若只有量的支撑,而没有质的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很难实现科学发展。“不畏浮云遮望眼”,透过这些数字,我们更应该看到,国家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眼光和坚定信念,这眼光,这信念,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的突破口,更是全球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作为拥有全球最大市场需求的发展中国家,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正视差距,迎难而上,脚踏实地,我们完全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为世界创造出新的经验和启示。(杨忠阳)

0 条评论
图片
图片 确定
注册
验证码
手机修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