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清明节可以说节日快乐么?

2018/04/04 09:51
来源:靠谱青年
2645   0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相信大家都学过杜牧的《清明》。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孤零零一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不是滋味;况且,天公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雾蒙蒙,春衫湿漉漉。简直要断魂了!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漫天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旗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起源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习俗

按习俗,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将食物供祭在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新土,折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并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是插柳戴柳以辟邪;三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可以说节日快乐吗?

自古以来,清明节其实既是悲伤的日子,又是欢乐的日子。一方面它是人们慎终追远,祭祖扫墓,缅怀逝者的节日;另一方面,宋朝时,清明节收纳了农历三月上巳节的春嬉等习俗,发展出郊外踏青、户外体育娱乐等活动,成为一个综合性节日。

所以,清明节可以说“节日快乐”吗?北京民俗协会秘书长高巍先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认为清明节的特点是把春天的勃勃生机充分表现出来,扫墓祭祖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撑;而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则让人们的身心能够活动起来,以上节日内容都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充实而快乐地度过,

所以说“清明节快乐”其实是没问题的。

相较而言,“不能说清明节快乐”,是近两年才冒出的说法。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人们对清明节的内涵了解不够深。

当然,不用靠谱君提醒大家也都明白,清明节毕竟是一个具有祭祀和纪念功能的节日,所以在实际情况中,清明节祝愿他人“节日快乐”,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解当地习俗,分清场合,分清对象。

哀伤与欢乐并存的清明节,将看似对立的矛盾感情交织融合在一起,这其实也是在提醒人们,珍惜大好春光,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时在慎终追远、寄托哀思的清明祭祀之中,人们也应该树立更好的生活态度,人生不应浮躁放浪,亦不应自我加压,应怀抱着对先人的敬重前行,更好地生活。

责任编辑:张琳(EN049
0 条评论
图片
图片 确定
注册
验证码
手机修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