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风底盘传动轴工厂武梅创新工作室
■朱武梅与同事交流改善工作
■武梅创新工作室成员商讨改善课题
■朱武梅在电脑上调整参数
■记者 陈吉荣 特约记者 刘宏
编者按: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近年来,公司以职工 (劳模)创新工作室为龙头,大力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极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在各基层单位,各创新工作室将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扎根现场,改善创新,为推动企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也有效提升了职工价值感、荣誉感。今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走进创新工作室”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2月7日,正月初七,一大早,东风汽车底盘系统有限公司传动轴工厂传动轴车间员工朱武梅已来到岗位上。做好开工前的设备准备后,她来到“武梅创新工作室”内,进行清扫。
“2022年,我们工作室围绕提高质量、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确保交付等方面进行立项,确定了12项创新改善课题,今天要和大家一起聊聊具体怎么干。”朱武梅说。
“武梅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前身是传动轴工厂“巾帼铁梅”工作小组,由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东风公司劳模朱武梅担任工作室负责人。创新工作室吸纳工厂技术、生产、质量等多方面骨干人才,围绕生产瓶颈、技术难题、工艺改进、降低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抢占市场制高点等方面开展攻关活动,2014年至今完成改善课题超110项,创直接经济效益超868万元。
降劳动强度 提生产效率
在传动轴工厂自动化加工区里,突缘叉自动化生产线、花键轴叉自动化生产一线、二线等自动线一字排开,操作工只需根据生产要求在电脑上调整参数,即可完成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而在完成自动化生产线升级之前,生产现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也较为低下。
近两年,传动轴工厂致力于研究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和现场工艺布局改造,通过小规模投入和装备改造,以及现场工艺布局优化,实现关键零件的自动化加工,大大提升了加工效率、零件质量,员工劳动强度也大幅降低。
“突缘叉生产的改善,是我们创新工作室投入最多心力的改善项目,连续改了好几轮。”提起突缘叉自动化生产线,朱武梅如数家珍。
最初,加工传动轴突缘叉的操作人员,每天每台机床要拆装零件300次,每个零件的重量在4.5公斤左右,一天下来,操作工要搬运以吨来计量的零件。
为减轻员工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朱武梅带领武梅创新工作室成员,进行改善。
经过作业观察和多轮试验,大家发现,由于零件在每个加工工序中的定位方式不同,导致重复加工,增加了劳动强度,同时也容易因为定位基准不统一而出现加工失误,导致废品率较高。
在改善的过程中,大家提出将原有用外圆定位加工端面齿的方式,改为以四孔定位加工端面齿,将零件定位基准进行统一,同时增加加工中心,替代原有的加工方式,优化、减少了两道工序。经过反复验证,方案最终实施。
此次改善实施后,车间产品加工工艺流程进一步优化,一线劳动强度大幅降低,原本需要5个人的操作变为2人即可完成;作业效率提升30%以上;产品后工程不良得到消除,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
“我们继续寻找改善空间,不断刷新传动轴突缘叉的生产效率。”突缘班班长夏军介绍,突缘叉自动化生产线引进后,为实现其与其他生产设备的良好匹配,武梅创新工作室成员辅助完成了设备的现场调试,并集中智慧推进了质量、成本、效率和现场3S等改善项目,实现了自动化生产线的价值最大化。
“目前突缘叉自动化生产线提升突出体现在成本和效率两方面。”朱武梅介绍,改善后刀具成本降低了50%,实现了国产刀具全部替代进口刀具,效率提升了20%以上。
“改善创新要源于一线,让一线真正受惠”
“改善创新不能依靠单打独斗。”朱武梅说,创新工作室的成立,为技术创新、改善以及培养人才提供了更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把更多人和更多智慧集中到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大家的智慧结合在一起,总比一个人冥思苦想来得好。”
突缘叉023四线和023五线是一条“U”型生产线,桁架机器人在空中来回穿梭,繁忙而有序地生产着各型号零件。“57孔系到68孔系零件原本是我们的外委零件,2021年为了解决生产成本的问题,工厂要求搭建生产线,实现这些外委零件的自制生产。”创新工作室成员肖红卫介绍。
2021年10月,传动轴工厂引进两台拉床设备,主要用来加工原本外委的57孔系到68孔系零件。“如何完成两台设备的生产组织、工艺实现”“如何确保车间现场生产流程优化”等问题又摆在创新工作室面前。
“我们联合质量部共同搭建了突缘叉023四线和023五线来解决这些问题。”朱武梅告诉记者,在两条生产线的搭建过程中,创新工作室还配合完成了工艺标准的制定、生产现场的优化调整,生产线所生产的零件不仅达到了产品的工艺要求,还完全实现了自制生产,截至去年12月份,共节约外委加工费用约10万余元。
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创新工作室发现,在049生产线上,在制品一直居高不下。创新工作室结合生产实际,决定将原来的049一线和049二线合并,这样一来,可以实现产品的柔性化生产,操作工的搬运次数和搬运距离都将缩短。
但提出改善思路后,大家又遇到了新问题:一线和二线原本是同时生产不同产品,有一些员工认为,合并成一条线以后,不能体现大家的劳动价值,收入会降低,产生了抵触情绪。
为顺利推进049线合并,既是创新小组成员又是传动轴车间主任的李钢,与创新工作室成员一起,多次到生产现场,一对一听取员工的想法,把改善思路和实施路径向员工讲清楚,最终获得了一线员工的统一支持。
“以前这个岗位每人的JPMH是23件/小时,现在是34件/小时,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在制品由原来的840件降低到现在的360件,操作工的收入相应提升了30%。”049线花键套班班长李翔将改善后的效果一一道来,这项改善实施后,创新工作室的工作也得到了更多一线员工的支持和理解。
从这次改善中,创新工作室得到了新的启发。“我们的创新改善要源于一线,让一线真正受惠。”朱武梅介绍,以前创新工作室大多是制定方案后直接实施,现在更多地会走向一线,多听一线员工的意见和声音,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修改改善方案,让创新改善更好惠及一线、惠及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