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工匠】铣工大师刘军荣
【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他,铣工绝活享誉全国,赛场竞技所向披靡。一专多能,硬核实力,圈粉无数。】
(记者 于文欣 通讯员 高良松 摄影 刘鸿飞)从操作一台老铣床,到现在负责整条生产线,从普通的技能工人到现在的集技术大成者,刘军荣走过了36个春秋。36年里,刘军荣被此起彼伏的新技术浪潮不断淹没、冲刷、磨洗,但最后他总能逆流而上、勇立潮头。
如今,已经52岁的他,依然冲锋在生产的第一线,积极学习,投身解决各类难题。不管走到哪,他总是喜欢多看多听多想,他是设备生产线上的“定海神针”,有他在的地方,客户省心,领导放心,同事安心。
现已成为高级技师的刘军荣,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曾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公司级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得金奖,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重大奖项。然而不管站的多高,走的多远,刘军荣都牢牢守住了自己的初心,即对技术的热爱与求索、对企业的忠诚与感恩。因为刘军荣深知,初心不改,方得始终。“与时俱进,不断突破,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做精做专,成为人人信赖的汽车工匠。”这是刘军荣工作以来一直不变的信仰。
圆梦就是不断地负重前行
受父亲的影响,刘军荣从小就对造车充满的好奇。“小的时候知道父亲的工作和汽车相关,做梦都想快快长大,也能去制造汽车。”刘军荣告诉记者。
1983年9月,16岁的刘军荣走进东风设备制造厂技校的大门,成为该校铣工专业的第一届学生,怀揣着对制造汽车的梦想,他下决心要实现自己的造车梦。两年后走出校门,面对父亲可安排工作的“考验”时,刘军荣想都没想,就穿上湛蓝的工作服,走上最苦最累的铣工岗位。如负释重的父亲给刘军荣上了工作以来的第一课,“儿子,好好干!要记住,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去做,都能干出成绩。”
年轻的刘军荣做什么都透着股积极劲儿,师傅周和平干活时,他凑在最前面,紧盯师傅操作中的每一个要领。自己操作时,留心每一次出现的问题,一定会在下班前虚心向师傅请教,绝不把问题留过夜。就连“青工技能竞赛”,初生牛犊的刘军荣也要参加报名。
“才刚学会走,就要跑?”师傅不解地询问上班没多久的刘军荣。不出所料,连考试要求的零件都没有加工完成,刘军荣就灰溜溜地逃离了比赛现场。“成功是需要时间来积累的,如果不付出努力就能收获成功,那对其他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师傅语重心长地对刘军荣说。
从那以后,刘军荣几乎把八小时外的时间全部利用上了。吃饭的时候,左手翻书,右手吃饭已经是常态。平时工作中有不懂的,看到老师傅们一有空,他就冲上去,虚心地请教,老师傅们知道刘军荣的用意,也都倾囊相授。
一次刘军荣和同事交流技术时,一个观点引起了他的关注,“同样是加工一个圆球,铣工铣出的圆球永远是比车工车的圆球要圆。”业内人士都知道,铣工主要是对平面零件进行加工,而用铣床铣一个圆球,这在当时来讲,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出于好奇,也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刘军荣心中萌生出要验证这个说法的念头。
利用下班的时间,刘军荣站在机床前反复试验。当大家都知道他的用意时,都表示很惊讶。“这太难了,我上了一辈子的班,都没见人成功过。”同事路过刘军荣身边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每当这是,他都用微笑回应。
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后,刘军荣终于通过自制铣刀,改变铣床主轴的角度,铣削出了一个球面及它的内球面。在东风公司举办的“职工绝技绝活表演”活动中,刘军荣“铣削带柄圆球及内球面”的加工技术成为活动中最大的亮点。他一边演示,在场的公司领导一边赞不绝口。
有了金刚钻的刘军荣,又相继在各项技能比赛中所向披靡,成为了小有名气的能工巧匠。这时,车间开始引进数控铣床,当其他同事退缩不想学习的时候,刘军荣本着对技术的痴迷、执着和孜孜以求,又踏上了求知的路。
面对都是第一次接触的新设备,刘军荣购买了很多铣工、数控铣等方面的书籍,回厂后根据自己车间的产品,学习编程。面对其他同事的不解,刘军荣总是说:“没有摸过的机床或者没有学习过的操作,我都愿意去学习。”后来刘军荣又通过自学取得了车工、磨工、钳工、电气焊等多项技术的操作资格,成为了一个技术多面手。
工作多年,刘军荣一直在用实际行动圆自己当初的造成梦。过硬的本领,建立了强大的技术自信,这些都为他如今担当重任打牢了基础,赋予了他当仁不让的底气。“作为一个技能工人,别人不会干的设备我能干,别人不会干的事情,我能做。”刘军荣很自豪。
扎根一线“改”掉抱怨、“改”出效益
2007年4月,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把刘军荣所在的班组正式命名为“刘军荣班”。2008年,刘军荣开始在新领域挑战自我,尝试带项目,负责帮助业务厂家安装、调试生产设备。2013年,刘军荣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
“老刘干起活来真拼命,而且考虑周到。一些不归我们负责的活,他都能提前为别人考虑到。”跟刘军荣共事快20年的彭朝晖说。自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刘军荣带头做现场改善创新工作,降低员工劳动强度;致力于培育员工技能,扩大辐射范围。
“我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进入了一个好的企业,从事了一个好的行当。单位给了我这么多资源,我理所应当好好利用,才对得起我的使命。”刘军荣如是说。
一个项目至少一个改善,这是刘军荣对自己的严苛要求。作为项目经理,负责好现场安装调配的调度就已经很难了,刘军荣还会细心观察每个岗位上员工的工作状态。
2018年初,在车间的装配现场,刘军荣看见一个装配工装配完抓手后,蹲在地上迟迟不起身,他走上前去询问:“是不是哪里不舒服,需要安排休息吗?”面对前来的关心,装配工说出了困扰他多年的问题,“安装这个抓手需要蹲在地上,装配时间一长,腿都麻了,根本没办法起身。”通过对话,刘军荣了解到,每次安装这类抓手,线上的同事们都有腿部发麻,站不起来的经历,时间一长,大家也只能被动适应。
事后,刘军荣又在现场转了几圈,发现当前作业不仅操作难度大,也不安全,容易发生翻倒。当时,他就想如果把抓手安装的高度调试在一个舒适的作业位置上,是不是可以大大降低装配工的劳动强度,从而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装配的过程中。
从装配现场回来后,刘军荣第一时间就在工作室召开改善会议,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抓手装配装运过程中作业难、检测难的问题。很快,一个简易的抓手放置台应运而生。一向严谨的刘军荣在装配现场再次观察抓手装配岗位操作,发现简易的抓手放置台虽然减轻了装配工搬运的负担,但是在配管配线以及检测时,工人仍然需要来回旋转。
又经过几轮修改,克服重重困难,两个月后由刘军荣创新小组设计、加工、装配的抓手放置台问世了。“这个装置可真实用,不仅腿不会麻了,节省了时间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当初那个蹲在地上需要缓解的装配工第一个使用了这个装置,并给出了满意的回复。这项改善发明也因此获得了东风有限的创新改善二等奖。
工作的脚步不能停,精神气也不能松懈。同年,在神龙R83项目中,刘军荣发现装配现场工人们在安装宝塔式接头的管子时,不仅效率提不起来,成本损耗也很大。
“太难对接了,一开始还好,干一段时间后手就没什么力气了。”“需要插长管子的时候,很容易插歪,又不得不重新接,这样成本太高了。”……负责这一工序的同事,纷纷抱怨。
如何降本增效,成了刘军荣心中的一个结。他带头成立课题小组,通过成员们集思广益和一轮轮的改善,传统的手动安装改进为气动插管。通过气缸推进,大大节省了安装的力度;使用的磁力管接头也能够适用大小不同的管子;适用压头的数量增加后,工作更加合理。以往安装一个插管需要45秒,现在只需要10秒就能完成操作,改善后的气动插管器不仅降低了作业负荷,还提升了作业效率。
虽然刘军荣和他的工作室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如今的他依然立足于现场,不断地观察,像年轻人一样学习新知识、新工艺。
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学习力
今年1月,刘军荣从武汉出差回来,走在厂区,日本专家三星留雄热情地与他打招呼。“回来了?好久不见啊!”简单的寒暄过后,刘军荣便将话题转到新年员工培训上。“我想今年员工机器人操作技能培训也该抓紧开始了,咱们商量一下。”过去一年的时间里,由刘军荣提出的机器人操作培训,共为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培养了12名机器人操作人才。
2018年年底,刘军荣带领着5人的团队出差海外,承担起为期两个月的巴西雷诺项目,主要负责和拼M5工位。这是一条焊装主线,时间紧,任务重,从小年开始,刘军荣和团队便驻守在海外。“既然已经知道回国过年无望了,那我们不如把心思都花在工作上。正好和一起做项目的日本团队比一下,看看谁更厉害。”刘军荣安慰起在外过年的团队,同时也是在给自己鼓气。也正是这次海外过年的机会,激发了刘军荣日后加强员工技能培训的念头。
在完成项目的两个月时间里,刘军荣一边按照客户要求严谨地推进项目,一边细心地观察日方装配工人的日常,看看有什么可以学到的地方。在装配现场,项目团队每次使用机器人抓手完成零件装配步骤时,要么是刘军荣一人完成,要么就得求助日方的支援。多次求助后,刘军荣发现无论是技能水平、工具使用、机器人试校还是线体设置和自动化调试,都是日方派出工人的必备技能。相比之下,自己的团队就显得不占优势。
巴西雷诺项目一结束,刘军荣就向厂里汇报了自己这两个月的所见所闻所感,提出在每年的焊装钳工智能竞赛中增加机器人操作的技能考试,并安排日本专家在考试前对参赛人员进行培训。“刘大师都50多岁了,还在学习机器人的操作,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跟上呢?”车间内员工纷纷发出感慨,积极加入培训学习的队伍中。渐渐地,项目团队开始摆脱出差在外需要外方支援的被动局面。
“每个人都有被甩在队伍后的经历,这事也频频发生在我身上。不掉队的秘诀就是要把别人的技能掌握到自己手中。”刘军荣不服输地说。现在的他,依旧在工作中保持着好奇和热忱。
实实在在的行动最有感染力
都说实实在在的行动最有感染力,刘军荣对岗位36年如一日的热爱深深地影响着自己的女儿和妻子。
“在工作上我问心无愧,可是作为父亲,我做得不够称职。”谈到女儿,刘军荣感到十分内疚,心中也是一阵酸楚。虽然心中很疼爱自己的女儿,但因为常年出差在外,陪伴女儿的时间少之又少。再加上女儿的懂事让刘军荣感到更加惭愧,后来他总是想着在某个方面弥补女儿。
2020年6月,读研究生的女儿即将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成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加入秋招的大军。成千上万的毕业生都要争抢过这座就业的独木桥,让一直对女儿放心的刘军荣紧张起来。
那一阵子,刘军荣白天忙工作,晚上一有空就开始为女儿工作的事情发愁。作为父亲,刘军荣也会有私心,希望凭借着自己这些年工作积攒下的声望,为女儿在东风公司内部“安排”一个“舒适”的岗位,一个个意向岗位闪过刘军荣的脑海,本着为女儿好的前提,他开始暗自为女儿挑选合适的岗位。
“你觉得这个岗位怎么样,既符合你的专业,压力也不会太大,女孩子做刚刚好。如果你觉得满意,我明天就去看能不能找到什么人。”刘军荣在电话里表达出为女儿安排工作的急迫心情。
“爸爸,我知道你在为我担心。不过找工作这件事上,我还是想凭借自己的真实能力。我现在这么年轻,还想要再闯一闯,去做自己更喜欢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再说,你当年不是也拒绝了爷爷的‘安排’,从自己喜欢的岗位做起,才有了现在的成就。一直以来您都是我前进的榜样,这件事情上我更要向您学习。”女儿向刘军荣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可是……”刘军荣欲言又止,女儿的回答和自己35年前对父亲说的话如出一辙。
“爸, 我已经通过最终面试,拿到offer了,明天就要去签合同了。”电话里传来女儿激动的声音,刘军荣悬着的心也随之落地。
除了对女儿充满愧疚,对于妻子赵曾琴,刘军荣也曾有一个心结。
赵曾琴曾是东风商用车车身厂内饰车间装配线上的一名普通员工。生产线上繁重的装配工作刘军荣都看在心里,也多次动过帮妻子换岗位的念头,但是本着杜绝公权私用的原则,他迟迟没有开口。
在一次谈心中,刘军荣很感谢妻子对家庭的付出,也很心疼妻子工作劳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我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快一辈子了,累是累了点,但我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它能让我有成就感。而且每次感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想到你和你对工作的责任心与专注的态度。作为这个家的一员,作为单位的一员,我不想拖任何人的后腿。”
多年后赵曾琴实现了自己“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承诺,凭借着过人的装配本领,她成为了一名作业指导员,身上的责任大了,肩上的担子也重了,干起来也更有动力了。2018年,本可以提前内退的赵曾琴,却因为工作出色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挽留。在刘军荣的鼓舞下,她在作业指导员的岗位上持续输出自己的贡献,坚持到2019年10月才走下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
“传承、专注、创新以及不断学习,这是我理解的工匠精神。我要做的还有很多。”在东风工匠颁奖现场刘军荣接受采访。
其实,刘军荣只是众多汽车工匠的一个缩影。匠心造车,把每一项日常工作都打造成精品,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爱岗敬业的精髓。是每一个东风人穷尽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