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刚加盟铁牛集团,能否助众泰汽车借新能源翻身?
新京报讯(记者 王琳琳)日前有消息称原北汽蓝谷董事、总经理郑刚已加入铁牛集团,担任铁牛集团董事长应建仁的特别顾问,其主要工作是帮助铁牛集团做汽车业务的战略规划、资产重组等。
业内人士认为,郑刚拥有新能源汽车行业管理和销售经验,此次加入铁牛集团或将助力其旗下众泰汽车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发展。
离开北汽新能源投身铁牛
郑刚在北汽新能源任职的5年(2014年至2018年)里,北汽新能源连续5年蝉联中国纯电动汽车市场的销量冠军,累计销量超过30万辆。2019年2月1日,国内新能源汽车第一股也就是北汽蓝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汽新能源”)发布公告称,北汽蓝谷董事、总经理郑刚因身体健康等个人原因,向董事会提出书面辞职。
3个月后,郑刚以董事长特别顾问的身份加入铁牛集团。业内人士认为,郑刚对于推动北汽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以及实现上市都功不可没。当前汽车企业都在朝向新能源领域转型,郑刚加入铁牛集团或将助力铁牛集团旗下众泰汽车的新能源的快速发展。
郑刚在回复媒体采访时表示,“加入铁牛集团能利用好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两个资源,既能为铁牛服务,也能为其他企业服务。”他认为当前国内汽车产业处于动荡期,战略重组期,正是进行资产重组的大好时机。
铁牛集团的主营业务包括汽车整车制造销售、汽车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对外合资业务等,旗下包括众泰汽车等上市公司。此前,众泰汽车发布了“绿动未来”计划,按照计划未来3年内,众泰汽车将投放10余款新能源汽车产品,以此增加其在国内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力。
众泰汽车业绩下滑发展失速
2017年铁牛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金马股份进行重大资产重组,以116亿元的高价收购众泰汽车100%的股权,后上市公司由金马股份更名为众泰汽车,借此众泰汽车实现了“借壳上市”。
今年4月末,众泰汽车披露了其2018年年度报告,这也是众泰汽车“借壳上市”之后第一份完整的年度报告,但却交出了营收利润双双下滑的成绩单。2018年财报显示,2018年众泰汽车全年实现营收约为147.64亿元,同比下滑29.0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8亿元,同比下滑36.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为-12.4亿元,由盈转亏;2018年的毛利率下滑至13.54%。2018年众泰汽车的全年累计销量为154844辆,同比下滑32%。
2019年第一季度,众泰汽车营收、利润、销量下滑的趋势依旧。众泰汽车第一季度报告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众泰汽车实现营收约为39.69亿元,同比下滑27.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06亿元,同比下滑24.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为1亿元,同比下滑28.19%。
业内分析认为,众泰汽车在行业最景气的高点完成了“借壳上市“,但此后无论销量还是公司业绩都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根据“借壳上市”时签订的《盈利预测补偿协议》及补充协议等内容,众泰汽车2016年-2019年四个年度里的经审计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2.1亿元、14.1亿元、16.1亿元和16.1亿元;而业绩承诺期的前3年,众泰汽车的累计完成率不足承诺额的一半。
不仅如此,截至5月21日众泰汽车的市值为98.14亿元,而当时“借壳上市”时的100%的交易对价为116亿元,也就是说对比当初,众泰汽车的市值缩水近20亿。
寄希望于新能源未果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迅猛发展,以及汽车产业整体转型的需求,众泰汽车也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布局,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增加对新技术及拓展新业务的投资,以寻求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2017年12月7日,众泰汽车与福特汽车签署合资协议成立合资公司,布局新能源;2018年9月,众泰汽车再与福特智能出行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备忘录,在智能出行、网约车领域展开合作。
但事实上,截至目前众泰汽车与福特汽车签约四次,至今未见真正的落地;同时众泰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成绩也并不理想。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众泰汽车新能源汽车全年累计销量为33872辆,同比增长7.3%,虽然实现增长,但增速远低于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增幅,也并未达到年初众泰汽车定下的8万辆销售目标。
随着国内车企开始大面积转型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的崛起、国外车企开始加速在华布局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在即,对于本就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众泰汽车而言,前路的艰辛可想而知。此番郑刚加入铁牛集团,业内普遍认为或将凭借其助力北汽新能源成功登陆A股市场的经验,对众泰汽车的新能源的产品布局、战略规划等方面提供支持,助力众泰汽车打赢这场借助新能源汽车的翻身仗。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郑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形容过自己的工作,“铁牛集团上市公司资产与非上市公司资产颇多,对内提供资产整合、业务重组建议,对外开展项目合作。”因此业内也有观点认为郑刚也或将为铁牛集团旗下的汽车产业重组服务,毕竟业内认为未来3年至5年车企的关停并转、兼并重组或将成为一种常态。
新京报记者 王琳琳 编辑 陈小兵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