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关注

由《流浪地球》引发的思考新能源汽车技术展望

2019/02/26 09:17
网通社
2550   0

最近,有关太空和科幻的话题充斥着我们的社交圈,让原本只属于“技术宅”的小众话题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热点资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气极高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上映,另一方面则是拥有传奇色彩的美国“机遇号”火星探测器正式结束了近15年的探测任务。无论是科幻故事还是现实世界,我们再一次将焦点集中在了太空和科技话题上。或许科幻故事和太空探索距离我们日常生活很遥远,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此为切入点,来畅想一下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没错!我就是来蹭这波热点的。

注意!以下内容不涉及任何剧透,还没看电影的同学请放心“食用”。

首先来看看《流浪地球》中的车辆道具,故事背景设定在未来数十年后的地球,出于某些原因人类不得不将地球推离轨道,带着整个地球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恒星系继续生存。由于地球逐渐远离太阳,地表温度降至-80℃,全球都处于白雪皑皑的冰冻状态。

在严酷的环境下,传统的内燃机车辆显然无法正常工作。毕竟,-80℃的温度已经远低于人类生存环境,常规内燃机汽车的机油、燃油、电子元器件以及橡胶制品都会失效。相比而言,电能驱动的动力系统显然更加“靠谱”,而所有怕冷的元器件则可以通过电加热的形式维持正常工作温度。

回到现实世界,近期引人关注的“机遇号”火星探测器正式结束了自己将近15年的探测任务,长眠于火星。自2004年1月25日成功登陆火星后,“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累计行驶约45km,传回图像217594张,为人类的火星探测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际上,“机遇号”和“勇气号”是一对双胞胎探测器,它们均在2004年初抵达火星开始了各自的探索之旅。在硬件方面,“机遇号”和“勇气号”基本一致,均采用了太阳能充电电池作为动力来源。2009年5月,“勇气号”陷入一块沙地无法脱困,被迫改为一个固定探测平台,后由于其电池性能持续下降,最终在2011年结束了探测任务。

与它的兄弟相比,“机遇号”探测器显然要幸运许多,但“机遇号”在2018年6月遇到了火星全球性沙尘暴影响,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导致其电池无法正常获取太阳能,最终由于电力储备过低而被迫进入休眠模式。沙尘暴过去后,“机遇号”团队一直试图让其恢复工作,但经历800多次的唤醒指令均无效后,“机遇号”不得不结束了自己将近15年的探索生涯。

上图是迄今为止人类在地外行星上成功登陆的探测器行驶里程纪录,可以看到“机遇号”凭借45km的总行驶里程创造了历史。当然,相信今后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越来越快,这个记录将很快被刷新。

无独有偶,近期两个有关科幻和太空题材的话题都与车辆的电气化技术有关。无论是科幻电影中的车辆还是人类探索太空的探测器,都依赖于电能作为动力来源。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同样采用电力驱动,其主要区别在于电能的获取和储存方式。

电动车没有错 可能“错”在电池本身

说起新能源汽车,很多持谨慎态度的消费者都很在意续航和充电问题。诚然,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续航性能取决于电池本身。为了达到更长的续航,就需要堆砌更多的电池组,而更多的电池组就意味着更大的自重和更长的充电时间,这似乎变成了一个死循环。所以在电池技术出现突破前,新能源汽车的这些弊端也就无法避免。

用发展的眼光看,汽车电气化已经成为全球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都在押宝这个领域,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终将告别传统内燃机汽车。那么既然电力驱动的汽车将主宰我们的生活,那我们不妨也大胆猜想一下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技术。

- 太阳能充电技术

就像大多数外太空探测器一样,太阳能充电其实已经是十分成熟的技术了。如果能大幅度提升太阳能充电的转换效率,这种更为清洁的发电形式一定会更加普及。与单纯依靠电池储能不同,太阳能充电可以在光照条件允许的环境下随时补充电力,一方面解决了充电时间和充电桩数量的限制,同时也能减少车辆对大容量电池的依赖。

- 非接触式无线充电技术

如果觉得在车辆外壳布置太阳能充电板不太现实,那么无线充电技术也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方向。实际上,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家开始测试这类解决方案了。与我们熟悉的地铁系统类似,通过在路网铺设无线充电装置,就可以让电动车随时获取电能行驶。当车辆驶离充电路网后,还可以通过较小的电池组来完成短途自主供电。

相比于环保排放压力,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油显然无法支撑我们发展的脚步,这才是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原因。相比燃油,电力的获取方式有很多,其中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以及核能等都更符合可再生能源的定义。

畅想不等于“瞎想”

我认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大致上应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基于我们本能的好奇心,就像所有伟大的科学家用毕生的心血去探索世间万物的真相。另一种则是更加务实的利益驱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现阶段我们面对的所有问题都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在这个需求的驱使下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实现突破和应用,因此今天的畅想绝对不是“瞎想”,而是对新能源汽车未来的美好期盼。(图/文 网通社 王啸辰)

0 条评论
图片
图片 确定
注册
验证码
手机修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