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版图】法徳意见不合、美国力不从心,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双标”
集微网消息,当地时间10月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纯电动载人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中国商务部回应:“欧方发起此次反补贴调查仅依据对所谓补贴项目和损害威胁的主观臆断,缺乏充足证据支持,不符合世贸组织相关规则,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
该调查在欧盟内部引起轰动——它不仅调查中国品牌获得的(补贴)支持,还将调查在中国开展业务的欧洲和其他国际品牌。但基于品牌国籍的歧视会违反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这意味着,尽管面临多方强烈反对与普遍忧虑情绪,欧盟依然让这只“靴子”落地了。
调查:“法德意见不合,美国力不从心”
即便欧盟内部,也并未就该调查达成一致。有消息人士指出,虽然调查由欧盟委员会发起,但它是应法国业界和政府人士的非正式要求进行的。德国则强烈反对这一调查。
法国财政部长勒梅尔曾公开呼吁,对中国电动车展开调查将有助于提振本土产电动车,避免用法国的公共资金资助外国产电动车。据报道,法国态度激烈的原因是法国2023年第一季度的电动汽车购车补贴中约有40%流向中国企业的产品,并且法国汽车在中国市场几乎可以忽略,不太担心招致反击。根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公布的统计数据,近期法系汽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长期不足0.5%。欧洲汽车联合会(ACEA)表示欢迎这一调查决定,而该组织现任主席正是雷诺CEO德梅奥。
德国态度截然相反。此前,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柏林的一个论坛上被问及调查是否有可能引发贸易战时回答:“这显然是不可能发生的。”同时,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则承认德国产业担心报复。
德国政府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老牌车企们也纷纷说“NO”——宝马集团CFO默特尔坦言:“这不仅会导致宝马承受损失,还将影响到所有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国际汽车制造商。”据悉,宝马汽车已被要求提供与其在中国生产并出口的iX3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相关的信息。宝马一名发言人透露,调查问卷要求其提供从中国出口的电动车的投资和制造能力等细节,且必须在一周内答复;大众汽车集团CEO奥博穆指出,我们主张公平竞争,但不应由此产生保护主义,这会导致更多的保护主义。此外,对不公平贸易行为的调查不应仅限于中国供应商得到的补贴,而应涵盖所有市场参与者。
如果说,欧盟内部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而“各怀心思”之际,那么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正在“罢工”中面露尴尬之色,颇有几分力不从心。
电动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对传统车企竞争力构成巨大挑战。特斯拉抢占先机的另一面,是美国传统车企对产业变革施加的巨大阻力——日前,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在底特律福特(Ford)、通用(GM)和克莱斯勒母公司Stellantis三大车厂发动罢工,声浪巨大。有媒体一针见血地指出:“随着拜登电动汽车强力补贴政策所引发美国电动汽车生产大潮,大批产业工人失业已经成定局。因此,这一次大罢工,原本矛头指向的汽车制造公司,现在则把矛头指向了拜登的电动汽车产业政策。”
真是进退两难呐。
冲击:动摇中欧超8千亿美元贸易关系
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向欧洲议会发表年度“盟情咨文”时,宣布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anti-subsidy investigation)。她说:“全球市场充斥着更便宜的中国电动汽车,这些汽车价格因获得巨额国家补贴而被人为压低,而这正在扭曲我们的市场。”
欧盟委员会认为,中国在欧洲销售的电动汽车市场份额已升至8%,并可能在2025年达到15%;中国电动汽车的价格通常比欧盟生产的车型便宜20%。
一石激起千层浪。欧盟中国商会当即作出回应,表示高度关切并反对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这种优势不是凭借所谓巨额补贴而形成的。”中国汽车工业协表示,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绝不是靠补贴来支撑保护的,这是非常清楚的事实。欧盟罔顾这一事实、坚持发起反补贴调查,是明显的保护主义行为,必将给全球电动汽车的发展蒙上阴影,延缓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进程,对全球碳中和进程造成不利影响。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之际,业内对欧盟与中国每年超8000亿美元规模的贸易关系或将面临冲击而表示担忧。新华社报道,2022年,中国与欧盟贸易额达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2.4%(意味着中欧平均每分钟贸易往来超160万美元)。
德国汽车研究中心(CAR)主任费迪南德·杜登霍费尔教授认为,保护主义总是会以失败告终。“如果欧盟真的对中国企业采取行动,将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中国的新车市场每年超过2000万辆,为了阻止每年只有75万辆左右的中国出口的汽车,损失一个千万辆级别的市场,得不偿失。”
而这个错误,很可能也包含了个人想法。有一种观点认为,冯德莱恩在欧盟内部意见尚未统一的情况下,就仓促地将矛头指向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是为了“在明年谋求连任欧盟委员会主席”。
双标:“坐在玻璃房子里,往外扔石头”
该调查时间可能长达13个月,将首先厘清中国电动汽车价值链有否受惠于“补贴”,以及这样的补贴有否对欧盟电动汽车厂商构成威胁。届时,欧盟委员会将决定是否征收高于欧盟标准10%税率的惩罚性关税。而关键问题是,中国是否向电动汽车提供了补贴?
首先。确实有,但中国早已设定了补贴的退出机制。2021年12月31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2022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2022年12月31日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
其次。欧盟以及德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领域也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南方周末》报道,德国对纯电动汽车根据售价给予不同补贴,4万欧元以下车型最高补贴4500欧元。2023年,法国普通消费者的购车补贴为5000欧元,低收入家庭的电动汽车补贴增至7000欧元。今年2月1日,欧盟委员会提议增加国家补助,使欧盟国家能够在电动汽车和其他绿色产品的生产领域中与其他国家竞争。
维也纳经济研究所所长菲尔博迈尔认为,欧盟现在启动调查的做法,是“坐在玻璃房子里,往外扔石头”(德语成语,意指倘若对方反击的话,玻璃房也将粉碎)。
倘若将来来自中国的石头扔进了“玻璃房”,贸易战导致双输、甚至多输的局面不难想象——中国自主品牌遭受惩罚性关税(但由于中国在欧洲销售的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仅有8%,短期内影响相对有限);在中国制造的非中国品牌车型(如特斯拉、大众、宝马)进入欧洲也将承受关税;欧洲购买相关品牌的汽车将面临价格提升。
爱集微咨询业务副总经理赵翼列举了一组数据——2023年,中国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出口势头很好。9月,新能源汽车出口9.6万辆,同比增长92.8%;1-9月,新能源汽车出口82.5万辆,同比增长1.1倍。“出口数量较多的企业是上汽、奇瑞,增速比较高的是比亚迪、奇瑞和长城。出口欧洲比较多的是上汽和吉利。”赵翼表示,此次欧盟反补贴调查,我们整体判断影响有限,但是正值中国车企海外拓展突飞猛进的阶段,可能会打乱很多企业策略,倒逼中国车企欧洲设厂,后续影响还有待观察。
的确如此。7月4日,上汽集团总裁助理、国际业务部总经理、上汽国际总经理余德宣布,上汽集团目前正计划在欧洲地区建立整车工厂,以推进在欧洲等海外市场业务的更好发展;比亚迪在9月表示,考虑在欧洲建立其首个整车工厂以实现生产本地化,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完成选址工作。
明天,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兼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博雷利就将正式访问中国。在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之际,博雷利的中国之旅将释放哪些信号,令人关注。(校对/项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