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天涯海角共团圆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秋。中秋节又称“八月节”,与被称为“五月节”的端午、正月初一的元旦并称为一年中的“三大节”。有记载说,中秋节始于唐太宗时期。但是不知为何,唐朝诗人宁可称此日为“八月十五”而不称“中秋”。王建名篇《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还有韩愈诗《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惜墨如金的韩夫子,为何不用“中秋夜”代“八月十五夜”?或许唐朝时,过中秋节的风俗尚未流行吗?
中秋节其实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农历八月十五这个时节,许多农林作物已经成熟,是个收获的时节。收获之后,便要奉上丰收的果实以祭祀祖先,以感谢天地诸神。农民自己,也要在中秋之夜庆祝、享乐一番。所以,游牧民族、渔猎民族,最初可能是不过这个节日的。据《辽史》,契丹人过正旦(新年)、中和节(二月初一)、释迦牟尼生日(二月初八)、上巳节(三月三)、端午节、夏至节、中元节(七月十五)、重阳节,其中并无八月十五中秋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为什么被称为团圆节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自五月初五开始,人们就要经历洪水、瘟疫等一百天的大难,许多人家妻离子散、阴阳两隔。而到八月十五,能够重新团聚的,理所当然值得庆祝一番了,于是就有了中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节日期间有祈求团圆的民俗,宋苏轼有《水调歌头》,早在宋代,人们就借月抒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赋予了中秋“祈盼团圆”的主题。后世中秋节的主要民俗活动都围绕着“团圆”这一主题来进行,故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乡愁是慈母手中的线,是离人杯中的酒,是游子枕边的泪,是村口桥边的柳。记住乡愁,就是记住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和品格中最温柔最温暖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