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

亏不起!多家上市公司甩包新能源车资产

2019/09/18 08:56
电缆网
1183   0

【电缆网讯】过去几年的投资均尚未带来业绩回报,新能源车的投资却开始收紧。曾经高调宣布进军新能源造车圈,但“看起来很美”新能源汽车业务无法带来盈利,反而造成了亏损,几番折腾后他们纷纷“梦碎”造车之路。

新能源车

西部资源(四川西部资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从事有色金属采选业务的公司,手握钴、锂等新能源动力电池上游矿产资源,但是该公司为打造“锂材料、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开发制造与销售”的一体化布局,于2014年花费4.95亿元收购了重庆恒通客车有限公司(恒通客车)和重庆恒通电动客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恒通动力)各66%的股权,进入整车制造领域。四年时间过去后,西部资源在2018年7月份以1.43亿元的价格将这两项资产抛售,前后交易直接损失约3亿元。之所以甩卖恒通客车,是因为该公司在被西部资源收购的几年内连续亏损,据西部资源往年的财报数据,恒通客车给西部资源带来了累计超过6亿元的损失。而恒通客车在2016年爆出的“骗补”事件不仅让其受到行政处罚,更让其融资能力下降,资金链紧张。

ST新海原本是一家聚焦通信网络设备业务的公司,其在2016年以5.33亿元收购了陕西通家38.07%的股权,还以2亿元增资研发动力电池的江西迪比科,持股20%,从而构建了“大通信”+“新能源”的双线发展模式。不过,陕西通家和迪比科在被收购之后业绩表现一直不佳,2017年分别实现净利润-7190.12万元和461.55万元,2018年净利润分别为-1.85亿元和-1.05亿元。甚至在今年,ST新海因为与相关业务方的合同纠纷,其公司实控人张亦斌持有的股权遭到司法冻结。ST新海打算将陕西通家的股权降低至20%以下,目前这一转让还在进展当中。

比起西部资源与ST新海,京威股份是更为决绝要退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代表。京威股份原本是一家中德合资的乘用车内外饰件系统汽车零部件企业,但从2014年开始其决意造车,想要成为一家新能源全产业链公司。在2014年到2018年的四年中,京威股份在新能源领域总计投资约300亿元,旗下业务包括参股长春新能源20%的股权、深圳五洲龙48%的股权、江苏卡威35%的股权等整车公司股权,另外计划投资开建秦皇岛德龙汽车整车项目。但新能源造车业务给京威股份带来很大的压力。2019年上半年,京威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7.08亿元,同比下滑41.38%,实现净利润亏损1.76亿元,同比下滑171.72%。今年7月份,京威股份宣布终止所有新能源整车业务的开发。

而多氟多(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从氟化工领域进军锂电池和新能源整车制造。2015年多氟多花费1.5亿元收购河北红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但几年来红星汽车进展缓慢,此前汽车业内有消息称该公司已经陷入停产当中,经营堪忧。但多氟多在半年财报中披露,红星汽车的业务仍在有序推进过程中。2019年上半年,多氟多实现营业收入19.54亿元,同比增长15.23%,实现净利润0.83亿元,同比下降36.32%,增收不增利。

几年前开始的新能源造车热潮中,还有大量的非上市公司。据经济观察报在2017年所做的统计,当时全国约有超过200家新造车企业,而所布局的产能超过了千万辆,投入资金则超过了千亿元。当时业内有专家发出警示,新能源汽车领域存在着过度投资的风险。

而进入新能源造车行业的玩家,除了传统汽车制造商外,还包括互联网科技公司、房地产商、家电企业等多个行业的陌生面孔。其中最典型的是以蔚来、威马、小鹏等企业为代表的新造车企业,它们不仅成为镁光灯下的焦点,更成为资本界的宠儿,这几家企业在短短两年里的融资额度均超过或接近200亿元的规模,也靠着巨大的融资发展成为新造车企业头部车企。财大气粗的地产商的大手笔更是令人艳羡,宝能集团豪掷66亿收购了观致汽车,而恒大集团则从2018到2019年上半年先后投资超过3000亿元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下了行业的投资之最。此外,格力电器在募资收购珠海银隆未成行后,其董事长董明珠自掏10亿元腰包注资珠海银隆,将造车之路走到底。

但如今回过头来看,这些发生于过去几年的投资均尚未带来业绩回报。然而,就在这些新造车项目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新能源车的投资却开始收紧,融资环境急剧变冷。这一方面与2018年国家出台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对投资者设定了更高的门槛有关,另一方面与资本对于行业景气度的判断有关。最直接的例子是,前两年造车项目获得的融资消息满天飞,动辄数十亿元的投资比比皆是,而今年以来鲜有新能源项目新获得融资的消息,理想汽车获得5.3亿美元C轮融资,已经是一个比较高的额度,但这一数字较此前几年的融资额度已经大大缩水。

实际上,汽车行业作为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但是回报期比较长,通常需要3-5年的时间。而国内的新能源汽车造车热至今刚满五年时间,有的企业虽然完成了前期投入但面临着无法转化为收益的难题,更多的企业则倒在了前期投入的路上。

业内分析认为,随着新能源政策退坡,以及2020年补贴完全退出市场的预期,未来的新能源车行业将走出政策导向的范畴,进入真正的市场与技术比拼阶段,届时一场更加残酷的行业洗牌也即将到来。

0 条评论
图片
图片 确定
注册
验证码
手机修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