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车文章

欧美放缓汽车电动化背后

05/22 07:00
国际金融报
1370   0

过去几年中,欧美一直在积极推动电动化战略,然而近几个月突然放弃和放缓发展电动汽车。

2023年9月,英国将“2030年燃油车禁售令”推迟到2035年执行;12月,德国结束了对电动车的购买补贴;进入2024年,美国拜登政府也计划放宽汽车排放限制,拉长电车过渡期。

在政策调整下,欧美汽车巨头也纷纷放缓了电动化的步伐。例如,丰田多次表示反对电动车,并在2024年新上市的三款新车中均选择了燃油车。随后,宝马和奔驰等公司也放弃了原先只销售纯电动汽车的计划,甚至苹果也放弃了造车计划。

欧美放缓汽车电动化背后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研究员高凯在《欧美放缓汽车电动化的原因、影响及相关建议》的文章中研究了欧美放缓汽车电动化的4个深层次原因。

四点原因

文章认为,首要原因在于,电动汽车业务的盈利能力不强,甚至持续亏损。欧美汽车巨头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投入和支出远大于收入和回报。与电动化对比,传统车企却一直处于盈利中。成本高昂的原因包括电动汽车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投入较大;电动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如电池、电机、电控等的供应链和产能不足,导致成本上升;电动汽车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学习曲线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等。

欧美放缓汽车电动化背后

第二,欧美市场对电动汽车的需求低迷,电动车市场增长呈放缓趋势。根据投资银行瑞银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份额将从之前的54%下调至47%,其中,欧洲和美国的电动汽车销售增长将放缓至10%至15%。这主要受到欧洲放宽环保措施,欧洲电动车渗透率达到临界点的影响。这种市场环境下,电动化的经济效益受到了质疑,使得欧美汽车巨头不得不重新评估电动化战略。

第三,中国产业链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增加欧美车企在电动汽车领域的风险。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建立起全产业链布局,包括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由于其他企业在竞争中可能需要依赖中国的产业链,使得外部企业进入市场面临一定的风险。同时,中国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政策调整和法规制定,也增加了外部企业的不确定性。

第四,欧美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技术和基础设施问题难以快速解决。一是,电池的充电续航、自燃等技术难题,增加了新能源汽车项目的不确定性。二是,欧洲充电配套设施发展速度过慢,海外充电桩建设难度大,且海外对电动车的接受度不如中国。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截止到2023年6月,欧洲16国充电桩总数仅有61万个;相比之下,截至2024年1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已经超过886万个。

四条建议

欧美放缓汽车电动化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产生影响。

文章提出,欧美市场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可能减少,中国车企出海受到冲击,可能需要更多地依赖其他市场,比如亚洲其他地区或非洲市场。其次,欧美市场的这一变化,可能使领先者和落后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或许正是中国新能源行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契机,即将新能源汽车打造成“中国名片”。一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初步形成符合新时代全球化的产业链供应链基础。二是,中国不仅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取得了先发优势,还在政策扶持和市场培育方面作出了长期规划和承诺,这使得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竞争力和持续的发展势头。

文章还建议,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攻关,巩固全球领跑优势。一是,集中资源、集中资金,加强在固态电池、小型化高性能电机、全主动悬架等前瞻引领性核心技术攻关和专利布局。二是,促进国产关键车规级芯片产业链健康发展,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三是,加快建立全固态电池战略创新体系。

第二,坚定不移地坚持电动化战略,多元化布局海外电动车市场。进一步多元化其市场战略,开拓新的市场和客户群,加强与各国间的贸易协定,加大对汽车出口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建设汽车出口服务平台,并提高海外合规经营能力。

第三,建立汽车行业统一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推动汽车产品碳足迹的国际衔接互认。一是,优先促进《积分办法》与碳减排体系的衔接机制,二是,加快出台钢铁、铝等重点行业碳减排扶持政策,三是,扩大碳交易产品种类,优化配额发放及履约机制。

第四,把握全球能源技术革命重大战略方向,前瞻布局氢能原汽车产业生态。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以规模带动产业提质降本。通过财政支持与碳市场机制协同的方式,有效降低绿氢成本,制定国家层面统一的氢能管理制度。

0 条评论
图片
图片 确定
注册
验证码
手机修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