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一市都在抢!长三角靠什么吸引新能源车企?
近期举行的上海车展,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刷了一大波流量。而长三角,正在成为新能源汽车的集结地。
特斯拉、蔚来、威马、天际、爱驰、智己、上汽R、华人运通……目前,上海已聚集了众多新能源汽车企业,新入局者还在源源不断加入。
上海的吸引力,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今年3月1日起,新一轮《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实施。
两周之后,上海市政府明确“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地”的目标。
最新出台的《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更为上海规划出一个具体且有明确发展节点的未来:到2025年,上海目标实现本地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1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500亿元,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值35%以上。给上海新能源市场又注入一针“强心剂”。
苏浙同样不甘示弱。
目前,江苏已初步建立包括整车、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制造装备等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特别是动力电池、电机电控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充电基础设施也全国领先。
“去年11月,小鹏全国的销量达到6400台,同比增长200%以上,其中江苏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力在全国领先。”小鹏汽车苏皖地区负责人闫立朋向《国际金融报》展示了一组数据对比:2019年11月,小鹏在江苏销售87台,到了2020年11月这一数据变成了490台。
“公司计划今年在江苏地区增加10家以上门店,争取年销量翻倍。”该负责人表示。
再看浙江。2020年,浙江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7万辆,占全省汽车产量的6.1%、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5.3%;全省共有12家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已批复产能65.4万辆。同时,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持续提升,智能物联技术应用进程加速,氢燃料电池汽车布局加快。
“十四五”期间,浙江新能源汽车发展将围绕提升整车制造综合竞争力、突破关键零部件产业短板、打造智能汽车发展新优势、培育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完善新能源汽车服务体系等方面展开。
“在关键零部件产业上,浙江将聚焦突破动力电池、补强驱动电机电控、布局车规级芯片和智能传感器、做强特色关键零部件等方面,提升整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强度和韧性。”浙江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长三角三省一市中,安徽与新能源车企最有渊源,省会合肥素有“最牛风投”之称,其最知名的一笔投资无疑是“抄底”蔚来。
2020年初,蔚来因为现金流短缺正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同年4月,合肥与蔚来签订了一笔70亿元的股权融资。交易完成后,合肥方面合计持有蔚来中国24.1%的股份,蔚来持有蔚来中国75.9%的股份。今年4月7日,在蔚来合肥工厂,蔚来品牌第十万台量产车正式下线。
有了蔚来的先例,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企选择驻扎合肥——威马在合肥设立威马智能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吉利将与安徽政府共同推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特斯拉汽车销售服务(合肥)有限公司落户于合肥肥东经开区;大众合肥制造基地正式开工,将开发基于MEB平台打造的全新纯电动产品;零跑汽车与合肥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续双方将展开更多合作。
按照规划,到2025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将超过千亿元,整车产能达到100万辆。合肥正倾力将自身打造为“新能源之都”。
“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有其底气和实力。”汽车行业分析师张毅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合肥综合实力已经跃居新一线城市之列,更拥有扎实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基础。
张毅进一步分析称,经过多年发展,合肥早已形成以江淮汽车、长安汽车合肥基地为代表的汽车产业集群,不仅为合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更集聚了大批人才,沉淀了足够技术,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和市场氛围。目前来看,尽管合肥相对于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的汽车产业还有差距,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合肥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机会。
在张毅看来,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路径是:在对产业实施深入研判、对产业链条进行全面梳理、对进入时机进行精准把握之后,通过引入龙头企业、补齐产业链短板、合理运用资本手段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培育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
“合肥 ‘坐拥’大众、蔚来两大新能源车企,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吸引力无出其右,也具备培育早期项目的有利条件。”张毅说,未来要在健全产业链的同时,培育一批新的核心供应链企业,为新能源汽车之都的持续竞争力奠定基础。
“在具体的执行层面,还应回归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和资本的力量。”张毅强调,合肥目前拥有合肥市产投集团、合肥市兴泰金融控股集团、合肥市建投集团以及合肥高新区高新投资集团等一批政府投资平台,已形成较好的国有资本运作体系。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