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卖十辆召回一辆,新能源汽车深陷质量危机背后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新车销量约为2808.1万辆,同比减少2.8%。然而,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共销售125.6万辆,同比大增61.7%。其中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分别完成销量98.4万辆、27.1万辆、1527辆。
在逆势增长的背后,新能源汽车不断爆发的产品质量问题却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担忧。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网站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频频呈现大规模召回。
2018年1-12月,中国乘用车市场共52个汽车品牌发布169次召回公告,召回乘用车总计达到1232.37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包括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方面,共10家车企发布召回公告,累计召回新能源车13.89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比重高达13%。
汽车K线认为,高速发展了5年的新能源汽车,是该停下来好好思考一下自身的质量问题了。当骗取补贴和新能源积分压力蒙蔽了汽车企业双眼的时候,对于消费者权益和行业健康而言,长远来看显然是不利的。尤其对于上市车企,产品质量就是生命,如今透支过多,对上市公司本身也是巨大的潜在风险。
通过表格数据不难发现,作为中国新能源整车第一股,北汽蓝谷旗下北汽新能源由于质量缺陷召回6.94万辆新能源汽车,这也是2018年中国电动汽车召回规模最大的一次。其主要原因是制动助力真空泵失效导致的安全隐患。
此外,多家生产新能源的车企(含上市车企及其子公司)也因产品缺陷存在召回现象:江淮汽车累计召回4248辆,奇瑞汽车累计召回4896辆、腾势累计召回10064辆、特斯拉累计召回8898辆、力帆汽车累计召回6431辆、众泰汽车累计召回3.13万辆、路虎中国累计召回1634辆、华晨宝马累计召回2001辆……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诸如北汽新能源和众泰汽车,都是较早响应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的汽车制造商,但问题是,这类车企在制造工艺、品质控制和整体技术水平相较行业整体存在一定差距。地方保护和伪补贴也让其在某种程度上粗制滥造,交工了事。
这也成为不少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缩影。
2009年中国以“十城千辆”,正式启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并且给予财政补贴。第二年9月,科技部组织专家论证将电动汽车列入“863计划”重大专项可行性,得到专家一致认可。
至此,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10年,中国为推广新能源汽车累计投入4500亿元(财政补贴、购置税减免、建设设施补贴等)。
历经数年快速发展,中国汽车产业也开始反思新能源汽车出现的问题。如果前两年是新能源汽车骗取补贴,那么最近两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交车数量越来越多,质量问题将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目前仍存在严峻问题:
1.监督监管不足。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以及车辆电池逐步老化,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风险增大,市场上存在一致性差、可靠性不高的产品。
2.同时地方保护仍层出不穷。技术创新不足,动力电池尚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一些关键零部件仍受制于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全面落后,同时产品质量也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3.市场机制不足。长期执行补贴政策,使不少企业患上了政策依赖症。
4.基础设施不足。我国充电设施建设加快,截止2017年底充电桩总量达44万多个,但实际上结构很不合理,例如接口不统一、利用率不高等,并存在安全性低等问题。
因此,近几年中国在新能源补贴政策方面不断优化调整。最近,工信部公布了2019年第一批新能源补贴车型目录,共有49家企业的106个新能源车型进入目录,其中纯电动产品98个。新一批补贴车型的最大亮点是出现了续航500公里的车型,相比以往有明显提升。然而,高续航里程和高能量密度却与电池安全性成反比。
因此,由于车企间竞争激烈,补贴退坡,2019年,新能源汽车将进入比拼技术、品质质量和服务的新阶段。
汽车K线认为,近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缺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尤其在造车新势力只用一两年就把车造出来的情况下,更让人堪忧。
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些如吉利、长城、传祺等优秀的中国品牌已经意识到问题,欲后发先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