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关注

新能源商用车跑出“加速度”

03/25 10:00
澎湃
1272   0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2023年,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首次突破11%,伴随“国车出海”大潮,新能源商用车产品更是批量出口,让业界对2024年新能源商用车发展充满期待。当然,内卷时代价格战依旧,但产品品质、质保周期的稳步提升,还是为行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新的一年,我国新能源商用车面临怎样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是否能够继续实现国内国际“双开花”?真正的“油电同价”会否在商用车领域落地?金融、改装、数字营销等如何助力企业市场攻坚?尤为值得关注。

新能源商用车跑出“加速度”

出口提速,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全面转型新能源

工信部汽车智能产业研究院(ICDC汽研院)常务副院长张砼在商联会2024年年初市场研讨及业务交流会上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品已经成为支撑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增长35.8%和37.9%,占全球比重超60%,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同时,我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而据张砼介绍,ICDC汽研院是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行业组织支持成立的专业研究院;商联会成立近3年,共有会员单位170余家,未来将作为ICDC汽研院在商用车领域的重要机构,持续为行业赋能。

商联会名誉会长、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全球车市与我国汽车出海前景做了深度分析。全球新能源汽车从油电混动率先起步,自2015年起插混和纯电动加速发展,2023年末传统燃油车占比75%、混合动力占比6%、插混占比6%、纯电动占比14%.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高端化、新能源、出口是我国汽车市场持续增长的三大动力。出口方面,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其中商用车出口77万辆,同比增长32%;新能源汽车方面,市场占有率达31.6%,其中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从2019年的3%提高到2023年的11%以上。未来,虽然全球市场形势错综复杂,但我国汽车产销必将再创新高,新能源汽车出口更有巨大潜力可挖。

资深汽车营销专家黄志强对我国汽车“走出去”战略展开分析。投资、消费、出口是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正从数量提升转向质量提升。2023年,我国制造业全球占比达35%,“出海”成为汽车企业销量和利润的重要组成,行业从“内卷”扩至“外卷”。具体来看,新能源、俄乌战争、疫情芯片短缺加速了我国汽车走向海外,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达到24.5%.而值得一提的是,汽车出海受制于海运能力而非订单数量,我国车企和海运公司正接连下单新型滚装船。并且,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商用车出口占比和增速明显低于乘用车,其中新能源卡车占比仅5%,在出口上优势不及油车。为此,建议车企坚持长期主义,传统车和电动车同时进发,以客户为中心做好产品和服务,在品牌塑造、国际并购合作上发力。

国车出海必须跨过“认证”关。据中质智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客户总监张茂松介绍,欧洲各国汽车认证都是由本国独立认证机构进行,但标准则全欧洲统一,依据的是ECE法规、EEC指令,主要有E标志认证和e标志认证两类;日本汽车准入制度对于多数汽车企业来说比较友好,整体上法规基准要求不高,同时日本也是世界上少数针对汽车产品实施零关税的国家之一,汽车行业对外开放度较高;海湾地区准入体系不算复杂,技术要求也不是特别高;海关联盟整车证书适用范围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亚美尼亚,其中最具特色的法规是车厢与驾驶室内的有害物质和基于GLONASS卫星定位系统的车辆紧急呼叫系统。

北汽福田汽车特级总师任起龙也在会议期间强调,我国2009年就已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大国,但仍不是汽车强国;实现由大到强转变,要在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品牌实力、产业控制力、效益、能源消耗、环境排放、制造与服务水平、国际化经营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他认为,“物联网+互联网+智能制造+元宇宙+科学方法”的汽车工业数智制造时代已经来临;数字化、互联化、智能化,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普及,“线上虚拟世界+线下物理世界”充分融合创新的商业模式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智能制造+互联网+元宇宙+科学方法”工业4.0升级汽车数智制造业将成为未来发展主流。

竞争加剧,新能源商用车细分市场进一步升级

2023年,我国商用车销量403.1万辆,同比增长22.1%。商联会首席专家莫遥分析认为,重卡快速增长是LNG和出口双驱动;轻客是电动化+城市货运平台驱动;微卡是谋生类小商业+城市货运平台驱动。但是,我国公路货运市场尚未恢复,公路货运流量不及预期;车辆使用效率较2022年继续下滑;运价低迷;年富力强的司机减少。这些因素叠加致使经销商新车难卖,库存压力大,信心普遍不足。就新能源商用车而言,公交、城市公共货运市场出现较为“饱和”态势,轻微卡厢货类产品或是下一个增长点。而且,电动化高成本与用户高价格敏感性的矛盾愈发凸显,新能源商用车企业面临市场规模小、产品同质化、用户接受度低、电动化成本高、现有网络难以精准触达用户等困境。企业必须坚持价值竞争,而非简单的价格竞争,才有望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就新能源中面市场而言,柳州五菱新能源市场营销总监黄灏华表示:中面车型在2022年后,快速上量并抢占微面市场,成为新能源物流车最大的细分市场。接下来,VAN系的微面和中面车型(含客车及客改车),年度总量约60万辆,市场稳定发展。同时,各级别城市中,VAN的需求基本稳定,新能源产品的销量更多是来源于油车转化。其中,面对区域发展不均衡,城市级别越高,渗透率越高,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中,中面物流渗透率已超50%;各级别城市,中面发展空间潜力巨大,渠道可往下沉挖掘市场需求。总体看,面向不同客户群体,车企不能盲目追求大空间、大电量,要为用户提供不同空间、电量的差异化车型。

就新能源轻卡市场而言,北汽福田新能源业务部高级经理杨满强表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轻卡销量45265辆,其中纯电动占比87.6%,混动占比7.5%,氢燃料占比4.9%;分电量看,80-90度电占比47.5%,90-100度电占比10.2%,100度以上占比39.1%;前十名企业累计销量占比87%。未来,在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下,新能源轻卡有望突破气候、续航、承载等限制,实现全气候、全区域、全场景覆盖;但与此同时,上游动力电池原材料、芯片等依赖进口,供给端竞争加剧,产品、服务同质化严重,经销商现有资源和能力难以打造较高流量等问题仍存。新能源轻卡整车需向低能耗、高效率、低成本、智能化方向发展,为用户提供更节能、更高性价比的智能化物流产品。预计2024年,该类产品销量将达8万辆,2025年将达10万辆,渗透率将达17.8%。

就新能源小微卡市场而言,吉利远程商用车轻商营销公司用户洞察部部长乔建明表示,2023年商用车总体容量在450万辆左右,小微卡在100万辆左右;其中,新能源商用车总体容量超30万辆,小微卡达5.3万辆,渗透率5.8%。整体看,物流行业平稳向好,下游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恢复,政策推动、农村市场开发等共同促进小微卡市场发展;运力整合、运力过剩、运输效率提升、传统小微卡价格优势、VAN类新能源替代性等因素不利于小微卡发展。接下来,承载量更多、装卸更方便的小微卡将成为VAN类用户升级首选;标载新能源轻卡价格高促使部分用户购买性价比更高的小微卡;随着对三轮车管理加严,催生新能源Mini车替代部分电动三轮车市场,物流领域“最后一公里”市场也有较大发展空间。在政策及市场双驱动下,小微卡新能源市场将快速扩容,预计2027年将达30万辆水平,渗透率达28.6%。

就新能源商用车改装市场而言,开瑞汽车大客户营销负责人王魏指出,2023年专用车销量31.5万辆,同比增长0.4%,新能源专用车渗透率达6.1%,其中重卡占比46%,轻卡占比26.1%,微卡占比12.1%.目前,专用车市场仍以传统能源为主,纯电车型渗透率较低仅为6.1%,市场空间广,在国家政策刺激下可能快速爆发;专用车市场缺少具备领先优势的新能源底盘品牌,各主机厂没有形成规模垄断,改装厂已在布局整车公告阶段;轻卡、微卡类产品在环卫类、冷藏类市场开始启动,并将快速增长;新能源产品的环卫类、冷藏类的改装底盘较少,在主机厂产品发力后将助推市场转型;燃油阶段环卫车全部采用改装厂整车公告,冷藏车和服务车辆以主机厂为主,新能源时代会发生变化。

就动力电池市场及快充技术而言,欣旺达动力科技解决方案营销部总监王慧敏分析说,电池行业竞争进入新阶段,质量、成本、经营效率、生态闭环将是竞争新维度;充电时间和补能焦虑,是影响用户选择电动汽车的核心障碍;受竞争加剧影响,电池盈利下行明显,磷酸铁锂电池占主导,混动市场扩大,快充成为刚需;电池性能诉求从“长续航”逐步向“适度续航+超级快充”转变。据她介绍,充电国标23版现已发布;超快充+高压技术已经成熟;2023年是超快充元年,新能源汽车全面走向高压,激发市场对超快充的需求;超快充电池技术和产品已成为各大主流电池企业的标配;超快充补能体系正加快建设;传统充电运营商和新兴充电服务商都将目光投向大功率超快充技术,推动超快充技术落地。

多箭齐发,租赁平台+数字营销+统一标准赋能行业

狮桥新能源城配事业线总经理金星介绍了更贴合新能源城配行业、市场的运营管理平台——狮路通。汇通达新能源品牌运营总经理方世峰对数字时代的商用车营销进行讲解。商联会秘书长卢华平就当前商用车企业市场业务方面遇到的三大困惑作了解读。

所谓困惑:一是商用车数据分类标准较单一且模糊。具体表现在商用车车型分类标准模糊;城市级别分类标准不统一,无法从区域角度进行分析;无时间标准,无法对市场季节规律进行分析。二是市场信息监测难、不系统,体现在信息获取点状、偶然、片面;无法清晰了解市场变化并作出策略应对。三是产品推广通路不够精准,难以触达目标人群。

其中,针对商用车车型分类,商联会将建立数据标准及共享机制。“在商用车车辆分类标准方面,我们建议采用3个维度即燃料(传统能源、新能源)、车辆类型(轻商、重商)以及用途(载货、越野、自卸、牵引、客车、专用)进行细分;然后每个维度继续分为类型、种类、品种3个层级。”卢华平如是说。

0 条评论
图片
图片 确定
注册
验证码
手机修改
验证码